想提升竞赛水平的都来看看——什么是公路赛战术?(图文)

公路赛获胜靠什么?战术!那什么是战术?非常简单:所有能帮助你去赢得比赛而使你的对手不能获胜的,都是战术。

在比赛中使用何种战术,取决于你是谁——你的能力有多大,哪方面突出——还有你的对手是谁。所谓“天时地利”,地形与天气是一定在比赛前和比赛中要被考虑到的。事实上,所有与比赛有关的,都可能会成为决定比赛胜负的因素,包括你早晨吃什么,比赛时的骑行装备,你如何在赛前热身,诸如此类。采取什么战术都取决与你,但是凡事都有两个前提:战术必须避免破坏体育道德,还要符合竞赛规则。 无论赛道是一个环形还是由一个地点到另外一点,无论是平地、丘陵还是高山,最先冲过终点的车手必定是采用了最好战术的优秀骑士。他必须要有一些运气,当然,地形也必须合他的胃口。 三种基本的地形对车手的技术与战术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每一种地形都或多或少的决定了哪种体型的车手能够取得好成绩。比如,一个平地赛道或者起伏的赛道对身材高大的车手来说是完美的,因为它为他提供了优势。而一个山地赛道则刚好相反——对体重过大的车手很艰苦,而对瘦小的车手则是非常适合。 不过,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山地赛道是超过1公里的爬坡。任何小于1公里的爬坡赛道反而对于这些大个子车手而言都是优势,而不是真正的爬坡手。爬坡型车手能够显示出自己实力的地方在那些长于5公里的山路。当一个坡很短,技术它可能坡度很陡峭,大个子的车手都能够用他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对于丘陵地形也是同样的道理。大个子车手能够用他们的体重去加快下坡的速度,而下坡时强大的惯性又会让他趁势冲上下一个坡。他可以在下坡的时候充分休息,然后在下一阶段运用他的力量继续爬坡,而爬坡手则没有这种优势,体重较轻的他们必须在上下坡时都用尽全力。 你知道了你的体型,但是你对如何定位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吗?比如说,你可能会分析道:“我的优点是冲刺,我的耐力不错,我的弱点是爬坡。”你需要一个诚实而且准确的评估来采取最佳的战术。然后,你是一个单干型的还是团队型的车手?最后一个问题,谁是你在比赛中特定地形里的最强的对手?也许这不可能去知道和分析每一个人,当150人的大部队浩浩荡荡的聚集在出发点,但是你可以扫一遍参赛名单。如果你知道一个车手很有名而又看不出他们的样貌,没关系,记住他们的号码就行了。这就是战术的另外一部分。战术的准备 如果你在前一个赛季参加某一项赛,那么,尝试去比赛之前绕场地一周吧。这对于环形赛道来说,应该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是那种一个市镇到另外一个市镇的赛道,或者是大环赛,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不能骑车去熟悉赛道,那么请开车去视察一下,不过骑车依然是最好的去获得真实感受的方式。最不靠谱的方法就是拿着地图(译者注:GPS也是如此)去骑车或者从其他车手的口中去得知赛道的信息。这对于爬坡来说,尤为重要。你必须要看到那些坡,才知道应该用那个飞轮(后变速盘)。也许有人会说:“呃,那座山看起来不太糟糕,你用就19齿的飞轮盘片就可以应付了。”也许这在某些场合确实是可行的,但是在比赛中,根本就没有时间让你去知道,啊原来他的牙盘是39齿的,而我的是42齿的,那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用的飞轮盘片是21齿。(译者注:如果在坡度变化时变速不够精确,不仅造成的能量损失,还会给对手以攻击的机会)实例分析:2011环西决战Angliru,Cobo的节奏制胜 先上视频:

从视频15分钟起,车手们进入Angliru最后几公里的决战。可以看出Cobo比Anton的踏频更快,前者的踏频在视频15分钟到25分钟,均能维持在85到110左右,而Anton的踏频则降到70-90之间。高潮在26分钟处Angliru的23%的坡度上,Cobo依然能保持80-95左右的踏频,而Wiggins则降到了40-60。踏频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Cobo在这个赛段关键时刻依然能保持高输出功率;第二种可能,他运用了更加合理的齿比,也就是变速更合理。如果是前者,那说明他知道自己的力量可以留到终点才爆,而如果是后者,则说明他经常在这里备战,熟悉赛道关键位置用那个齿比更加合适。无论是哪种可能,都说明了Cobo比他的对手更加熟悉这一关键赛段。纵观整个视频,Cobo的爬坡没有太多爆炸性的表现(最后几公里Cobo只摇了三次车,基本都是用摇车来进行局部艰难阶段的过渡,而Wiggins在23%坡度处则陷入了低齿比的苦恼,摇车也是挣扎),而是很合理,很耐心的用高踏频来维持一个稳定的输出功率,而反观对手,则在关键时刻心率拉爆(也就是所谓的“力竭”)。谁都知道Angliru的最大坡度为23%,但是这一次,明显占尽地利的Cobo获胜了。

比赛当天的天气又会怎样呢?掌握天气预报和熟悉赛道是同样重要的。这不仅仅是比赛开始时的天气如何,你还得知道在1000米高的山顶天气会如何,在终点线的天气又会是怎样。出发点也许是风和日丽,天气温暖的,但是没人能保证到比赛终点还是这样,也许天气会变得凄风冷雨,特别是在那些地形变化剧烈的赛道。对有可能出现的每一种情况都做好充足准备,装备好各种天气下(炎热天气、冷天、潮湿天气等)比赛的比赛器材。 整个车队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勤人员需要在山顶等待车手,在他们爬到顶峰的时候送上保暖衣帽,如果是下雨天,还有雨衣。教练/车队经理需要在比赛之前考虑所有可能与天气有关的问题。实例分析:暴风雨“卷走”的环法冠军 这也许是乌尔里希环法生涯中最惨痛的失败之一,一场比赛,输了近9分钟!

视频第一部分 从多个环法图片和视频我们可以看到,乌尔里希在高山顶穿的比其他主要竞争对手更多,这是不是说他更加怕冷呢?从视频刚刚开始就可以看到,加利比耶山脚的温度只有区区12度,而山顶大概在零度左右了。寒冷的山上下着大雨,乌尔里希明显不如潘塔尼兴奋,所以在潘塔尼早早发起进攻时,乌尔里希没有反应,这是很大胆的冒险,因为乌尔里希在这种坏天气下,不会在这么早就去追对手的突围,但是,问题在于,车队知道乌尔里希在这种恶劣天气下不够兴奋,依然没有派人帮助乌尔里希。低温、阴雨再加上乌尔里希在当天的运气比较差,导致差距不断被拉大,最后居然输了近9分钟。由之前领先潘塔尼3分钟变成倒输5分钟。本来冠军(还有一个ITT在前)的把握还很大的他就这样在大雨中看着对手完全掌握了主动。

视频第二部分 纵观整个赛段,甚至那几年的环法,乌尔里希的爬坡能力,甚至是当年环法的状态并没有输潘塔尼太多,但是在这个赛段,天气、团队战术的失败、糟糕的运气以及乌尔里希有些怕冷的弱点将两者在山地赛段的差距完全放大,车队负责战术制定的人在后来才意识到乌尔里希在恶劣天气下的孤立无援,才排出Riis二人帮组乌尔里希,可惜已经太迟。 对终点前的赛道是否熟悉,也许就能决定你是获胜还是失败。认真检查赛道吧。最后的几公里比赛肯定不会有什么惊喜出现的。对于绕圈赛来说,不检查赛道还能说得过去,因为你会好次经过出发点/终点。但是偶尔也有例外——有时候赛道会在最后一圈时绕到其他地方去。把它们给找出来吧。你必须清醒的知道在最后的一个拐弯你需要处在什么位置,附近有没有什么路标、房子或者其他地标建筑。别以为你可以依赖那些“离终点还有xxx米”的标志或者是路牌,当你还在寻找这些标志的时候,你可能会跟丢某些对手的突围。要设计出最好的战术,你必须要知道最后几百米是上坡还是下坡,是向右拐还是绕过一个公园,还是进去一个室内自行车场,诸如此类。

2011环西第16赛段,最后冲刺时猎豹车队的领骑人员带队出现错误,转向了错误的路口,导致一些车手,如Peter Sagan错失争冠机会,而对最后一公里的路况更加熟悉的Haedo则把握住了机会,获得冠军

如果你不是身处一个有很好组织的车队,队里没有对你负责的专职教练或者助理,那你不得不为你自己的装备、衣物和补给做准备。在比赛前的一到两天做好准备吧,这取决于你的旅行时间表。如果有可能,提早两天到达比赛地,然后在比赛前好好休息,检查装备的情况,在赛道上做放松运动,给你自己买些新鲜的水果,等等。所有的这些也是战术——这些东西可以使你在比赛过程中更加舒服,将比赛的状态调到最好。如果你没有提前带上背带骑行短裤(连体骑行裤)而比赛中又下雨了,那你怎么能hold住因为潮湿而变得越来越重的短裤呢? 甚至连骑行服装的面临都可以是一个战术的决定。

连体骑行裤可以比普通带来更好的骑行感受 每个队员都必须知道他要做什么,他的角色是什么,而这取决于他是否要辅助某个车手或者他需要其他人辅助。一个车队必须小心谨慎,别把战术设计得太过复杂了。个人认为在单日赛或者绕圈赛中,三个人组成的小组是一个理想的团队规模。三个人能够够容易的经常一起训练和比赛并且完成的比一个大的小组更多。而且,这在分奖金的时候更加简单,而分奖金往往是很容易成为杯具的导火索的。而三个人则更加容易带着足够的奖金回家来犒赏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讲战术了。首先要声明的是这整本书都可以写战术的东西。事实上,可以写出好几卷书(我曾经写过100页的硕士毕业论文,题目就是关于气象条件对于自行车战术的影响)。有太多的因素可以影响比赛,所以一本书不可能完全涵盖所有方面,所以我能做的只是在几个最基本的方面下手,介绍一下他们是如何决定车手的前途的。这会使你更好的理解公路赛,能帮你减少自身失误,去获得你应得的东西。责任编辑:Cash

FC首尔队和全北现代队将举行第107场传奇比赛。首尔和全北将于27日在首尔世界杯体育场举行韩亚银行K联赛2025第31轮比赛。目前,首尔队以11胜10平9负(积43分)排在第五位,全北队以20胜6平4..
今夜如何?葡萄牙世界杯历史两次参加1/4决赛全部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