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起!"——这声响彻山城的口号,曾经是重庆足球最滚烫的注脚。当贵州村超的烟火点亮夜空,当苏州豫超的呐喊震动球场,重庆人摸着胸口问自己:咱的"渝超"啥时候能雄起?那些年在大田湾体育场挥汗如雨的少年,如今都成了茶馆里咂摸着回忆的老球迷。
李章洙的战术板还留着泡菜的味道。二十年前那个韩国硬汉带着重庆隆鑫队捧起足协杯时,解放碑的欢呼声把长江水都震出了波纹。老李训练场上骂人的韩语脏话,现在都成了球迷聚会时的下酒段子。"铁帅当年说我们重庆崽儿像火锅,越煮越有味道!"穿着褪色球衣的老张咂了口老荫茶,眼角的皱纹里还藏着当年的亢奋。
尹明善的雪茄烟灰缸还摆在力帆办公室。从教书先生到摩托大王,再到足球教父,这个戴金丝眼镜的重庆老汉创造了太多传奇。2000年他接手前卫寰岛时,谁也没想到这个文绉绉的老板能扛着球队走过十七年风雨。"尹老板开会时说,搞足球就像炒火锅底料,火候差了要糊锅。"俱乐部老员工至今记得,当年发不出工资时,老板抵押了自家别墅的狠劲。
魏新带着重庆口音的战术布置仿佛还在更衣室回荡。从洋河体育场的追风少年到奥体中心的铁血教头,这个土生土长的重庆崽儿把半辈子都钉在了绿茵场上。有年保级关键战,他带着骨折的脚踝打满全场,赛后更衣室里疼得直冒冷汗,还跟队友开玩笑:"重庆人爬坡上坎都不虚,这点伤算个锤子!"
马儿马明宇在成都温江的青训基地里,偶尔还会哼几句重庆童谣。虽然他的高光时刻都留在了四川全兴,可大田湾体育场的煤渣跑道永远记得,有个左撇子少年在这里踢出了第一脚弧线球。现在他教娃娃们踢球时,总不自觉冒出重庆话:"传球要像火锅捞毛肚,快准狠!"
姚夏在北碚老家的相册里,还留着穿开裆裤踢球的照片。当年在成都保卫战梅开二度的"猎豹",如今鬓角也染了霜。有次回重庆吃火锅,被球迷认出来非要请他喝国宾啤酒,他摆手笑道:"当年要不是重庆体校教练说我跑得比嘉陵江的浪还快,哪有后来的事。"
符宾把守的球门曾经是重庆最坚固的城墙。两米高的东北汉子,却在山城收获了第二故乡。有年联赛扑出关键点球,球迷们把解放碑的钟声敲得比过年还响。后来他每次回重庆,总要去找当年总给他带麻辣烫的球迷老李:"您那碗烫得人跳脚的粉条,比什么战术布置都提神!"
吴庆在力帆更衣室的柜子至今没换主人。从青葱少年到球队活化石,他把整个职业生涯都泡在了重庆的汗水里。退役那天,这个从来流血不流泪的硬汉,抱着女儿哽咽:"爸爸没给重庆带来冠军,但把心都留在这块草皮上了。"
展开全文
冯劲带球突破的身影还在奥体闪烁。这个从綦江走出来的边锋,每次进球后都要亲吻队徽。有年德比战绝杀后,他冲着看台大喊:"重庆崽儿不得虚场合!"看台上七十岁的老球迷王大爷,当场把助听器都甩飞了。
邓涵文在武汉的公寓里挂着洪崖洞的油画。虽然早早去了外地发展,但每次国家队集训,他行李箱里总塞着几包磁器口的陈麻花。去年世预赛前夜,他给重庆启蒙教练发微信:"您教的那些过人动作,我现在还当招牌使呢。"
平顶山足球乐园的灯光每晚准时亮起。穿各色球衣的娃娃们,在曾是力帆训练基地的草皮上追逐着黑白相间的梦想。有个戴眼镜的小胖子总被伙伴嘲笑跑得慢,直到有天教练发现他传球像精确制导:"乖乖,你这是天生当中场大脑的料啊!"
铜梁龙体育场的呐喊声惊飞了白鹭。上个月业余联赛决赛,三万多人把看台挤得像早高峰的轻轨三号线。卖冰粉凉虾的小贩老陈忙得脚不沾地:"比当年力帆踢国安还热闹,这些娃儿踢得野,看得人热血沸腾!"
重庆市足协的档案柜里躺着厚厚一摞青训计划。从校园足球到精英梯队,工作人员小周每天要接几十个咨询电话:"昨天还有个火锅店老板说要赞助区县联赛,开口就是先搞二十口锅的赞助费。"
朝天门码头的老茶馆里,几个退休体育老师正在翻发黄的相册。黑白照片里,六十年代重庆少年队在全国比赛夺冠的瞬间已经泛黄。"那时候我们在鹅卵石滩上练球,现在娃娃们有天然草皮还嫌硌脚。"老教练笑着摇头,忽然指着电视里村超的直播画面:"诶,你们看贵州这些老乡搞得多红火......"
南滨路的夜风吹散了啤酒杯上的泡沫。几个力帆老球员开的体育酒吧里,墙上的队旗已经褪色。当话题转到"渝超"时,曾经的后卫老杨把酒杯往桌上重重一放:"重庆人连轻轨都能给你穿楼过,搞个自己的联赛有啥子难?"玻璃窗映出江对岸的霓虹,那光亮分明是二十年前大田湾的灯火。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