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百科] 跑轰战术:篮球场上的 “闪电战” 体系解析

跑轰战术强调利用由守转攻的时机,通过快速且有节奏的利用全场空间、大范围转移球创造进攻机会。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凯尔特人、八九十年代的湖人,再到21世纪初太阳的 “7 秒快攻”,随后的勇士五小及如今的步行者,不同时代均有球队以这一战术为标志,展现出对进攻效率的极致追求。

跑轰打法大多数时候都是将球交给球队的重点接应人来处理球,例如太阳时期的纳什、“五小勇士”的追梦、步行者的哈利伯顿。跑轰战术是一个立体式的进攻体系,大多数情况下由三波攻势构成:运球抢攻、接球攻、拖后冲框。第一波:运球抢攻

5号球员抢下篮板球后,立刻将球交给重点接应人1号球员。在5号争抢篮板球时,2号和3号球员提前快下到前场左右两侧底角位置拉开空间,形成第一波抢攻机会。4号球员在2号和3号球员之后跟进中路快下。1号球员运球推进,5号则随后跟进。

上图,太阳完成防守后,球立刻交给纳什运球推转换,抢投命中三分。

上图,步行者快发球后,哈利伯顿中路持球推进到前场后,立刻三分投射命中。

上图,勇士完成防守后,拿到篮板球的追梦一条龙奔袭攻框,扣篮得手。以上三个案例都是由守转攻,抓对手退防混乱的时机打成的。运球抢攻没有机会的话,提前快下的球员便是第二波进攻机会。

第二波:接球攻在第一波运球抢攻的机会被防住后,提前快下的球员便是第二波进攻机会。

上图,纳什没有运球抢攻的机会后,立刻将球长传给提前快下的巴博萨,巴博萨接球后立刻发起进攻。

上图,哈利伯顿抢到篮板球后快速推进抢攻,找到底角内史密斯后,果断一传助攻底角三分命中。

上图,勇士完成防守后,追梦持球快速推进找到前场的库里,库里接球后三分命中。

第三波:拖后冲框在第一波的运球没有抢攻出机会,提前埋伏的外线球员也没有进攻机会,那么接下来就是拖后冲框的进攻来。

上图,爵士队运球抢攻以及左右两侧提前埋伏的第二波机会都被防住后,拖后的戈贝尔迅速跟进接球冲框完成扣篮得分。

三波进攻的中间以及三波次的进攻结束后,还会产生很多持球挡拆的配合机会。类似于上图,在第二波次的接球攻和第三波次的拖后攻框之间,持球人哈里伯顿和特纳在右侧四十五度位置完成持球挡拆后的三分投射。

以上只是跑轰战术的最基础配合,在一个转换回合流畅快速的打出三波次的立体进攻的同时,步行者还在每一波次的进攻中加入了真假难辨的掩护配合。而这也是步行者能够大比分领先尼克斯的原因所在。靠着跑轰打法,步行者打出了极其出色的进攻数据。在与尼克斯前四场比赛中,抢转换的总得分为106分,而尼克斯仅有59分。由上可以看出,“跑轰”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追着打”的战术。抓住对手退防时难以避免的短暂混乱,发起绵延不断的多波次冲击,形成快速、多点的机动性立体攻势。

绝地求生:理性分析17战队bomin苞米,论他在战队的作用?
欧洲杯揭幕战,东道主德国战车Vs苏格兰,赛前比评